

-
观点 | Opinion more
-
中印能否在竞争中走进新时代
地缘相邻加上历史遗留的边界争议等问题,导致中印关系较为微妙,安全困境客观存在,两国战略互信有待加强,但从两国各自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共同利益来看,两国都需要转变传统的地缘政治竞争观念,寻求合作安全和共同发展。[全文]
-
奉行美国战略就要沦为二流国家,印度能忍?
美国希望印度能够直接发挥牵制、制衡中国的功能,但是印度却不甘心做美国的棋子,而印度希望美国将其视为平起平坐的大国伙伴。这一战略期待差的直接结果就是美国对于其对印政策的成果转化机制产生了怀疑,不愿贸然推进其的对印亲善政策。[全文]
-
尼泊尔取消中国水电协议:选举政治“劣根性”?
就在选举即将举行之际,尼泊尔取消了前政府与中国葛洲坝集团签署的布达甘达基水电工程建设协议。媒体的过度解读,为尼泊尔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省议会和联邦议会选举抹上浓烈的中印角力色彩。[全文]
-
印度经济增速超中国?这几张图表会让你冷静下来
为了提高GDP增长速度,2015年初,印度政府调整了GDP统计算法,使得GDP增长数字暴增:2014财年的GDP增长数字从原来的增长4.7%调高到了6.9%!印度政府甚至把羊粪牛粪折合成肥料计算在GDP之内,真是名副其实的“牛粪GDP”。[全文]
-
印度反对一带一路,究竟在反对什么?
印度对一带一路的反对,首先是不了解,其次是误解。由于先天的成见,使得印度人并未真正去了解,而只是选择性关注,服务于本能的抵触和反对。印度是西方殖民受害者,怎么能用西方视角看一带一路呢?[全文]
-
莫迪到底看中了新干线的什么
从战略上来说,印度对于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中国高铁抱有怀疑,认为把高铁这种维系国运的基础设施交到中国手里不放心。有意思的是,印度铁路方面强调,之所以选择日本技术而不是中国技术,是因为日本新干线历史上没有发生任何线路事故。[全文]
-
印度采购轻型坦克对抗中国 可有胜算?
洞朗事态得到和平解决,但中印边境摩擦和冲突的动因还存在。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西部高原成功地试验了新轻坦。印度还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认定中国将首批装备300辆,优先装备西部。印度陆军为此开始制定要求,计划启动轻型坦克的采购。[全文]
-
莫迪和安倍抱作一团,却是各怀心思
安倍访印,很多人等着看印日联合对抗中国的好戏。然而在双方发布的《日印共同声明》中,虽然写入了“航行自由”“建立自由开放繁荣的印度洋太平洋”等词汇,却并没有出现“中国”“南海”字样,从中其实可以看出印度在制衡中国方面与日本的想法并不完全一致。[全文]
-
印度穆斯林的境遇比美国黑人还要糟
印度国会为所谓的贱民和原住民设置了保留席位,但却没有穆斯林的份。印度前国防部长曾透露110万现役军人中,只有1%是穆斯林。而在印度调查分析局和情报局(相当于印度的CIA和FBI)一个穆斯林都不能要。考虑到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印度穆斯林和美国黑人可堪比拟。[全文]
-
印度想学中国搞经济特区,可能吗?
中国经济特区赶上了内需和外需都比较旺盛的历史机遇,只要能做出合格的产品必然不愁销路。印度现在所处的时机显然不算特别理想: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停滞之中,消费增长乏力。对于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言,这显然不是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全文]
-
印巴分治的锅不能全让英国背,甘地尼赫鲁都跑不了
印度国大党的高层领导没有采取任何有意义的措施避免国家分裂,他们的很多动作甚至加速了它的到来。当分治发生的时候,他们还把它变成了一场大惨剧。国大党的政治贪欲,不仅在当时带来了无数悲剧,而且也造成了持续至今的印巴两国之间的长期对立。[全文]
-
中印能借金砖峰会共筑合作平台吗?
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金砖国家之间(尤其印中两国之间)一直以来是缺乏团结的。然而,西方媒体将该情况的程度不负责任地夸大了。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实施的最初5年里,欧美在诸多政治经济问题上也曾矛盾重重,其中某些甚至今天都未能解决。[全文]
-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和平交往规律
在王玄策带着吐蕃军队将天竺国统一政权打碎后,印度陷入了长达五百多年的分裂历史,但吐蕃王朝的边界没有“从这个根据地向南方的印度发展”,同期吐蕃的南境也没有受到南方印度的侵略;与中国西域相反,此间中印更多的不是冲突,而是唐玄奘取经的和平佳话。[全文]
-
对峙一下也好,中印的“认知错位”都清楚了
中国出于对中印传统友谊的爱护、出于对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尊重、出于对维护陆上安全和战略稳定的需要等多方面因素,仍将印度视为友好的伙伴和团结的对象。但是,“定位和认知对方”这个问题,在印度方面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全文]
-
中印边界对峙结束,印度得不偿失
印度虽然战术上有可圈点之处,但在国家面临如此之多挑战、改革受挫无法推进之际,却向中国发起没有任何胜利可能的挑衅,在战略上显然是失误。从中国的角度讲,为如何使用自己刚刚拥有的巨大力量,以及如何化解随时可能失控的高风险对抗,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全文]
-
洞朗对峙结束,美国在亚洲搞“新冷战”的梦该醒醒了
洞朗对峙意味着印度对华政策向激进偏移,是全球地缘环境变化和中美关系变化的必然结果。这不仅是中印之间的问题,后面还隐约可以看到亚洲“新冷战”格局的雏形。同旧冷战格局相对应,美日印围困中国的新组合希望复制的正是当初美欧中应对前苏联的旧组合。 [全文]
-
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在舆论战场上却是……
印度媒体凭借在英语媒体的优势,欧美媒体凭借在中国自媒体平台以及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影响力优势,试图用话语重新定义洞朗事件的事实。在这种事实中,被迫撤离的印度成为了赢家,中国“不出意外地成为了最大的输家”。[全文]
-
公开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秘密报告后的一段访谈
接受此次采访的马克斯韦尔于2014年把被印度政府视为最高机密的《亨德森·布鲁克斯-巴贾特报告》上传到了互联网上。这份分析印度在1962年被中国击败原因的报告被印度政府保密了50年之久。马克斯韦尔表示,他一直在等待它的解密。而他最后决定将这份报告上传互联网供公众阅读,是因为他不愿给后人留下难题。[全文]
-
既然日本想在中印间拉偏架,说出的话为何又收回
在Twitter上,安倍与莫迪是彼此互粉的好友。同时,安倍与莫迪的民族主义者特点也是近年来日印两国媒体所共同关注的,比如莫迪当选之际,就有日本媒体报道称“印度诞生了‘安倍流’新总理”等。[全文]
-
印度为何视中国为天然宿敌
眼下,中印边界冲突还看不到任何降温的迹象,但笔者认为,两国兵戎相见的可能性不大,最起码在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厦门峰会召开前还不至于动真枪真炮。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可持续的发展,就离不开和平的环境。基于这个认识,笔者相信眼下的问题最终能够通过外交途径获得解决。[全文]
-
-
资讯 | Information more
-
印度修法:移民“敌国”中巴,国内财产充公
-
印军高官称应将军事重点转向北部边境 中方回应
-
驻印外交官祭拜的这座远征军公墓,中国人知之甚少
-
美驻印大使:印度可取代中国,成美在印太商业中枢
-
莫迪首邀东盟十国看阅兵 印媒:“替代”中国
-
啥?印媒称去年中国“越界”415次
-
莫迪称“我们不觊觎别国领土”印媒开始多想了
-
印智库:一旦中印纠纷 印度的“小伙伴”可能会...
-
“为何中国总是赢家,印度走不了多远?”
-
印媒:中国人咋就不爱来我们这旅游
-
前驻华大使高升 印对华趋于强硬?
-
印高官:正修路连接中印边境所有哨所
-
新年第一天,印度内政部长要去中印边境哨所
-
印媒:一中国造无人机在泰姬陵附近坠落
-
印媒:印缅边境逮捕疑似"中国间谍"
-
多名中国公民在印度被拘留、判刑 我使馆发特别提示
-
“同一个小国的关系怎么都处理不好?”
-
印度大幅提关税重伤苹果,那中国手机呢?
-
敲打亲华派?印度封口岸搞物资禁运对尼泊尔施压
-
外媒:中国突破不断,印度担心“后院”不保
-
-
· 龙象之间 ·
-
机密视频会议遭黑客袭击 印度竟甩锅给中国
-
我们为什么不会抵制印度货?
-
印度右翼竟称:我们会挨家挨户去搜中国货,然后烧了它
-
哈佛预测8年后印度赶超中国 印度人自己可能都不信…
-
印媒:抵制中国货很幼稚 亏的是我们
-
青藏铁路将延伸到尼泊尔,印度网友不淡定了
-
“莫迪总理你自拍躲那么后,在黑我们家强哥哈”
· 自拍首秀 -
迎莫迪国宴菜单现拼写错误?
-
晚上请莫迪吃了什么?来看菜单!
-
我从西土天竺而来 求东土真经
-
印度的雾霾太严重 莫迪不得不宣战
-
在华印度人体验中印差距 想给上海颁“安全奖”
-
除了小米,这些公司也曾陷“地图门”
-
刘铁生:我在中印、中越前线拍摄战争
-
毛派强硬 尼泊尔议会“打”起来了
-
担心泄密 印度空军禁用小米手机
-
我军西藏边境巡逻队将不再“邋遢”
-
习近平会见柯棣华家属并颁发友谊奖
-
柯棣华医生和他的中国夫人
-
彭丽媛正在“悄悄地征服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