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大第五场集体采访:农业科技创新
关键字: 十九大十九大记者会十九大第五场记者会农业科技创新10月21日19:00,十九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五场集体采访活动,主题为“农业科技创新”。
出席的党代表为:
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休闲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魏灵玲;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沈玉君;
江西省安义县种粮大户、绿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凌继河。
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10月21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集体采访活动,主题为“农业科技创新”。图为集体采访活动现场。新华网 郝广鹏摄
刘晋:
各位记者朋友晚上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晚上的集体采访活动,这是新闻中心组织的第五场集体采访,本场的主题是农业科技创新,我们请来了五位农业领域里的优秀党代表,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10月21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集体采访活动,主题为“农业科技创新”。图为主持人刘晋。新华网 郝广鹏摄
首先请各位代表依次作一个介绍,首先请唐代表。
第一位是唐华俊同志,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位是何中虎同志,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第三位是魏灵玲同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休闲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四位是沈玉君同志,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最后一位是凌继河同志,江西省安义县种粮大户、绿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
唐华俊:
媒体的各位朋友,晚上好,今天是周末,大家都很辛苦。今晚的主题是农业科技,大家都很关注,与我们吃饭有关系,从我们每天餐桌上的变化,就是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的变化,就能够看到农业科技的变化和进步,不断地丰盛、丰富。
10月21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集体采访活动,主题为“农业科技创新”。图为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新华网 郝广鹏摄
这几天各位代表都在热烈讨论十九大报告,我们几位农业科技代表对党的十九大报告里边有关农业农村发展,科技方面的安排和部署感到非常的振奋和高兴、激动。在十九大报告里专门强调,要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因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核心关键还要靠科技,靠科技创新,靠科技进步。
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说它有发展、有进步,有三个指标可以比较好的来说明。
第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去年已经超过了56%,与“十二五”初期比,与“十三五”将来的奋斗目标相比都有很好的发展,更不用说改革开放的时候百分之十几,能够发展到超过56%,应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第二,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与“十二五”末比也是了不起的一个贡献,基本上每年两个百分点的增加。现在小麦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像水稻、玉米的收获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这是了不起的一个进展,解决将来谁种地,没有机械装备的发展和进步也是不行的。
第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2016年稳定在96%,应该说也是了不起的,现在大田的、园艺的都实现了良种化。
这三个指标比较好的说明了十八大以来科技的一些进步和进展,具体归纳起来,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包括在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上,比如说水稻、黄瓜、桑蚕,这些基因组学作物现状的形成机理机制,这方面有很好的进展。比如黄瓜,大家吃黄瓜都会发现黄瓜根部不愿意吃,有点苦,到底是什么东西控制着这种苦味,如果在机理机制上搞清楚了,我们在育种上就会有更好的方向。
我们在一些重大品种和技术方面,也有很好的进展。比如超级稻,水稻过去尤其是像南方的籼稻,很多人不愿意吃,但是现在的超级稻在品质上有很大的改善,在质量上有提高。同时在其他方面,比如说一些设施技术,智能植物工厂,在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马铃薯的主食化,可能很多同志们看到“砥砺奋进的五年”的展览里,3D打印的马铃薯产品,比如馒头、面包、面条等很多产品都有很大的发展。
另外,在条件平台建设方面也有很好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农作物基因资源重大科学工程、农业生物安全重大科学工程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农业部以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大投入,现在已经建成了42个综合实验室,下面又建了近300个专业或者区域实验室,同时还建了近270个实验台站,就形成了一个体系,就是说综合实验室有专业或区域实验室,还有科学观测试验站。
在这个基础上,部里遴选了400多个农业科学野外观测台站,建成了一大批的数据中心,这个对科研条件建设很重要,我们觉得这在过去五年里有一个很大的进展和发展。这是过去五年来,自主创新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第二,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比如我们的推广转化体系,过去所谓的“线断、网破、人散”,在过去五年有很大的改善,我们的队伍建设方面,业务用房建设方面,条件装备方面有很大的进展,这是在体系建设方面。在成果推广转化方面,我们的重点是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围绕着需求进行推广,比如小麦的“一喷三防”,有重点的来开展工作。推广转化的模式机制也有创新,比如“专家+农技推广人员+示范户”,这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进一步深化。大家知道,我们农业科技涉及到国内的科研机构包括省里科研机构,涉农的还有大学、企业,应该说在体制上要一下做一个大的改革,是比较难的,但是农业部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探索。农业部以小麦、水稻、生猪等50个主要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组建了产业技术体系,每个体系有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下面还有若干个岗位科学家,还有若干个综合试验站,形成了一个体系,把全国的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都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围绕一个产品的科技问题发挥作用,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另外,2014年,农业部开始组建了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这个是围绕产业、行业重大问题,像农业废弃物的处理等,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我们把方方面面的专家、方方面面的单位组织起来,共同围绕着一个大的产业问题或者科学命题来解决,这几年来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关的政策改革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昨天晚上王志刚书记跟大家介绍的改革,包括成果转化、应用,种业的知识产权与改革,现在科学家也可以兼职、也可以持股,这样的知识产权权益改革,让科学家也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创新。
借这个机会,我把过去五年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广转化、体制机制方面给大家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让大家有一个概貌。谢谢。
何中虎:
大家好,我是从事小麦育种工作的,这个工作的特点就是周期长,选育一个品种一般10-12年,从杂交组合到审定,审定到推广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周期非常长。小麦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同时还是健康和环保作物,之所以说它健康,就是你吃了以后不会发胖,这是国际上有很多文献支撑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大家吃全麦粉,会对身体更好。
10月21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集体采访活动,主题为“农业科技创新”。图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新华网 郝广鹏摄
之所以说它环保,是因为冬小麦可以解决冬天和春天的农田裸露,大家想想,如果没有冬小麦的话,我们冬天的沙尘暴等等,那将是很严重的。中国的小麦2016年的面积是3.6亿亩,单产355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0%,总产1.28亿吨,占全世界的17%,当然也是居全球首位。应该说过去五年小麦的持续增产对保障粮食产量登上新台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过去五年,全国小麦育种概括起来取得了三个方面的进展。
第一,小麦在内的前沿技术研究,比如基因组学、基因编辑等,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应该说跟国际上最先进的基本上是并行的,有些领域可能还处于领先水平。
第二,育种家培育了100多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绿色的新品种,其中有6个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了1000万亩。
第三,大家关心的华北北部缺水的问题,通过大家的努力,华北北部小麦的灌溉,全生育期的灌溉由过去的4-5次,现在减到2-3次,所以一般来说,冬天一水,春天一水,如果夏收前太干旱了,再补充第二次水。所以,使用的水显著减少,我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小麦育种在国际上是享有很高声誉的。我们小麦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信心、有能力为确保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 原标题:十九大第五场集体采访:农业科技创新
- 责任编辑:马雪
-
快讯最新闻 Hot
-
关门第二天 特朗普急了
-
大陆会“武统”?蔡英文这回改口了
-
计时开始:美国政府关门第一天
-
普通话考试不及格 港生冲进办公室恐吓老师
-
特朗普帮中俄成为世界领袖?纽约时报怕是又砸了自己的脚
-
万豪“痛定思痛”,竟把台湾划到了日本…
-
雪乡导游被指一天打四人 旅行社:游客问题,他怎么不打别人?
-
这波电梯壁咚让不少家长愤怒了…
-
喂派出所吗?救人的民警结婚了吗?
-
任天堂重新定义游戏,童年梦想要实现了……
-
央视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延期,刘国梁又躺枪了…
-
看完这部国产剧 再也没脸笑话印度神剧了
-
特朗普“假新闻”奖终于公布了
-
“严惩中国剽窃知识产权,罚款大到超乎想象”
-
“诶,谁砸我?”
-
这幅抽象派作品让人想起了中国男篮的“热血”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