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一:从中印经济发展差距看新自由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局限性
关键字: 印度经济和中国差距中国和印度经济对比印度经济发展现状新古典经济学危机中国 印度 发展 经济学西方 中国经济三、被传统西方经济学忽略和误解的两个基本经济学原理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可能私有化程度远不及印度的中国,其市场化程度却远远大于印度?答案是被传统西方经济学忽略和误解的两个基本经济学原理(参见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1)市场本身是一个公共品,需要国家力量去创造;而中国创造市场的国家力量远远大于印度,因此印度农业不发达不是因为私有产权不发达,而是缺乏国家能力去创造统一的国内农产品市场。这个市场不是依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就能够创造,无论私有产权保护多么完善,民主体制多么西化。
市场需要国家力量去创造。中国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政府帮助企业创造市场的国家力量都比印度强大N倍,因此中国的市场规模远远大于印度。讽刺的是,印度的普选民主制度和英国人留下的法律制度丝毫没有能力惩治政府官员和警察系统的腐败,而中国却能够严厉打击腐败。
资料图(图/India Today)
(2)企业的所有制(产权)形式与它的市场竞争力没有关系,关键在于管理和内部激励机制。国企、私企和集体所有制都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如果管理得好,国企和集体所有制可以比私企还有竞争力,生存能力更强,资本积累速度更快,员工福利更好。这就说明了虽然中国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制,但是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竞争力和创造力远远高于印度。
(3)在这两点之外还得加上一个非主流经济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但是却被主流经济学极力否定的一点:产业政策。正确的产业政策就像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私有制的小农经济自然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就像在大自然合成生命,需要上百年甚至上亿年,而且还得依靠殖民掠夺和战争。但是有了正确的产业政策,这个工业化过程可以缩短到一两代人的时间里(参见作者在《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中提出的经济发展的“胚胎发育”原理)。
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多方面都打破了西方经济学的神话和对经济增长机制的片面理解和误区。如何将这些实践中的突破上升到理论,是中国经济学家的机遇和挑战。也许正如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预言,21世纪的经济学理论会产生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国土壤里,而不是美国高校闭门造车的黑板上。
(本文首发于《环球时报》,bt36已获作者授权转载。)
- 原标题: 文一:中印的发展让西方经济学难堪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泠
-
快讯最新闻 Hot
-
关门第二天 特朗普急了
-
大陆会“武统”?蔡英文这回改口了
-
计时开始:美国政府关门第一天
-
普通话考试不及格 港生冲进办公室恐吓老师
-
特朗普帮中俄成为世界领袖?纽约时报怕是又砸了自己的脚
-
万豪“痛定思痛”,竟把台湾划到了日本…
-
雪乡导游被指一天打四人 旅行社:游客问题,他怎么不打别人?
-
这波电梯壁咚让不少家长愤怒了…
-
喂派出所吗?救人的民警结婚了吗?
-
任天堂重新定义游戏,童年梦想要实现了……
-
央视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延期,刘国梁又躺枪了…
-
看完这部国产剧 再也没脸笑话印度神剧了
-
特朗普“假新闻”奖终于公布了
-
“严惩中国剽窃知识产权,罚款大到超乎想象”
-
“诶,谁砸我?”
-
这幅抽象派作品让人想起了中国男篮的“热血”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