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外媒:中国以软实力瓦解美国盟友和“第一岛链”
中国正在抓紧“特朗普当选的战略机遇”,快速修复与菲律宾和日本这两大美国传统亚太盟友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魅力攻势”正导致这些国家的动摇,在中国正改变东亚力量平衡的情况下,他们日益怀疑和算计着美国的可靠性。这是《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1月7日刊出的长篇评论中的内容。记者汤姆·米歇尔和约翰·里德在评论中写道,近10年来,中国在对亚太邻国,特别是在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端问题上,一直采取了强硬做法,最近中方开始软化立场,更侧重外交和经济吸引。中国试图采取军事和经济,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刚柔并济,争取菲律宾和日本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削弱所谓的“第一岛链”。文章以菲律宾和日本两个国家为例,探讨了中国如何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以“软实力”使菲律宾和日本态度发生动摇。[全文]
-
英媒说PG One又摊上种族歧视了
因涉嫌“教唆青少年吸毒”和“公开侮辱妇女”被多家官方媒体狠批的说唱歌手PG One,又在大洋彼岸被英国媒体报道为涉嫌“种族歧视”。 英国《每日邮报》当地时间1月5日报道称,PG One在被官方媒体批判后,在新浪微博上道歉,他宣称正在删除互联网上的任何违规歌曲,并承诺在未来的工作中推广“积极的能量”。[全文]
-
美媒:汽车厂商们注意了!中国市场有新变化
【bt36 综合报道】二手车正取代新车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宠儿。《华尔街日报》1月7日报道称,中国汽车市场二手车的销售量正在猛增,而新车的销售量却只能缓慢增长。报道预计,2020年中国的二手车销售规模将超过新车,中国市场的汽车厂商们得制定新的战略了。[全文]
-
日媒有点酸:2030年中国在亚洲影响力超美国,但不利“民主化”
【bt36 综合报道】曾经有句话叫“美国一打喷嚏,世界就会感冒。”不过再过十几年,至少在亚洲,这话就不再适用了。 《日本经济新闻》1月6日援引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一系列数据称,亚洲经济迎来重大转换期,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正超越美国。以东盟和日本为代表,其2015年的对华出口就已经比对美出口要高,照此趋势发展,等到了2030年,中国对亚洲各国经济的影响力将超越美国,亚洲经济将日益“中国化”。[全文]
-
“硅谷的一个月就是深圳的一星期”
1月5日,日本经济新闻产业部副部长中山淳史时隔20年后重回深圳,被深圳的活力和IT行业的发展惊的目瞪口呆,进而写下了文章“中美IT双城记”,他表示,相比起日本的IT“圣地”秋叶原,深圳的“华强北”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全文]
-
美媒:该邀中国进全球“贵宾席”了
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变得越来越强大自信,西方越来越无法忽视中国的崛起,也许正视是最好的选择。 美国《全球主义者》杂志在2017年的尾声,当地时间12月29日,刊登了让-皮埃尔·雷曼的的文章《我生活中的中国——21世纪的中国》,向世界呼吁:该邀请中国进全球“贵宾席”了。[全文]
-
侠客岛:时间推回30年中西角色其实互换,那时我们抵制可口可乐
微信公号“侠客岛”1月1日撰文称,最近,《经济学人》发表封面文章——《锐实力:中国影响力的新模式》,指责中国“寻求操纵西方世界的舆论”,可就内容而言,只是早些年西方一直在炒作的“中国威胁论”新瓶装旧酒而已。 “侠客岛”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如此惧怕和抵触中国,是因为中国的崛起让自己的那套价值观,和以自己为主导的全球秩序受到了威胁。 而对中国来说,做好自己的事情,永远是正确的处世之道。[全文]
-
俄媒:中国“铁路外交”战胜日本,突破西方阻挠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在亚非拉欧四大洲修建高铁的国家”,在对2017年度中国“铁路外交”的成果及其新年展望进行总结时,俄罗斯专家们这样表示。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9日报道,专家们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中国铁路项目与苏伊士运河以及巴拿马运河相提并论。报道还称,日本在亚洲与中国“铁路外交”进行竞争时败下阵来。[全文]
-
英智库:2032年中国将超美成最大经济体,但笑到最后的是.....
据彭博社消息,总部位于伦敦的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于26日发布最新的全球经济前景排名表(2018)。该报告预测,按美元计价,中国将在2032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而印度的经济规模则会在明年赶超英国、法国,到了本世纪下半叶,“印度更将取代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全文]
-
-
-
· 外媒看中国 ·
中国崛起聚焦了世界的目光。上至高层动态,下至社会民生,中国的一举一动无不成为外媒烹调的材料。但有些西方媒体仍戴着有色眼镜冷嘲热讽,尽情添加佐料,一道正宗中国菜最终烹调为不中不西的怪味菜。这道菜呈给外国普通民众,还满以为是正宗美味的中菜,这样美丽的误解,实在令人遗憾。(Shanghai Daily的Global Lens on China栏目是本专题合作伙伴,链接http://www.shanghaidaily.com/opinion/global-lens-on-china/)
-
要求BBC男女同工同酬,格雷西你真的“同工”了吗?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中国总编辑凯丽·格雷西因为抗议自己所在单位的“秘密且不合法的薪资结构”,宣布“不能再和他们合谋”,从而辞去了在北京的职务。经常把某位中国异见人士塑造为“英雄”的格雷西,这一次自己化身成了“异见人士”。[全文]
-
去年忙到今年,外媒说“中国威胁论”又来了
中国真的已经如西方媒体焦虑的那样“神通广大”,试图“买下全世界”了吗?知名中国问题专家杜大伟的研究有点令人意外:作为世界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者,中国对外提供的贷款没有体现明显的地缘偏好,且近几年反而并不向“一带一路”覆盖地区倾斜。[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