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人民币国际化
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为美国进行全球资本掠夺,转移经济危机提供便利,帮助美国维护全球霸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仍在快速发展。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刚刚起步,前路漫长艰难,但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最有希望打破美元垄断,为世界各国创造更为公正、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全人类的共同繁荣。
-
外汇市场可能更喜欢近视眼
2017年人民币的走势并非否定了趋势的存在,但却生动地提醒我们:趋势可遇不可求,长期趋势更是如此,所以除非你是职业赌徒,否则最好不要试图把握所谓的长期趋势的脉搏。
-
央行可能再一次被市场误会了
当市场情绪已经基本稳定的时候,逆周期因子的使命其实就基本完成了,这时令其暂时退出舞台是十分正常的选择,谈不上太多的政策暗示。这和8.11汇改之后的市场波动是一个道理。
-
央行暂停“逆周期因子”背后的心思
自2017年12月中下旬开始,人民币又迎来一波比较迅速的升值,于是监管当局又一次旁敲侧击,给市场适当降温。2018年,人民币有较强的升值动力,未来,我们有可能会多次看到监管当局的降温手段,当然现在会更加市场化。每一次降温,都会提供较好的客盘结汇窗口机会。
-
人民币外汇市场上的“昨日重现”
汇改之前的数年间,大量资金,既有实需资金,也有投机资金,借助境外低利率环境,在进行境外融资、境内回流的操作,享受境外利率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双套利。笔者感觉,汇改之前的这种境外融资、境内回流的模式,近期似有重演的可能。
-
狂飙不止的人民币究竟有多强?
我们的监管当局目前似乎也不是很在意美元究竟会如何,他们更在意的是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总体稳定。从2017年的结售汇市场看,结售汇从大规模逆差一步步走向基本均衡,说明国际收支安全的警报已经解除,这时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波动自然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
央妈没动而美元先动,人民币能在6.60下方稳住吗?
9月以来,人民币基本横盘震荡,结售汇总体平衡,外汇储备下滑势头也已被扭转;各种宏观监测指标显示,目前不存在国际收支安全与交易遭受重大冲击的迹象。这次应该不是央妈出手,而是由于特朗普税改和美联储加息都未能有效提振美元指数,导致投资者对美元的疑虑。
-
11月结汇逆差激增,人民币要贬值了?
美国参众两院接连对特朗普税改投票,美联储年内加息的“靴子”也终于落地。10月份的银行结售汇还是28亿美元顺差,11月就变成了75亿美元的逆差。这一变动令不少人担心:人民币到了年底是不是有大幅走弱的风险?
-
要想稳赚不亏 中企怎能在外汇市场裸奔
中国企业在外汇市场是长期习惯于“裸奔”的,即主要依赖即期市场,对汇率风险敞口基本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国企表现尤为突出。但在频繁波动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终于意识到继续靠裸奔混日子会越来越难,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重视套期保值,必须改革财务考核机制的时候了。
-
人民币会再次“主动”贬值吗
不知从何时开始,央行要为经济增长负责,货币政策要为GDP服务,成了很多人的思维定式。但请注意,“央行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币值稳定”是全世界中央银行家们的共识。至于能否促进经济增长,那是在币值稳定的前提下才会考虑的问题,绝不可喧宾夺主。
-
人民币暴跌,与基本面没啥关系
9月11日以来人民币出现了较为快速的贬值,但其背后并非人民币贬值预期再次升温所致,而是机构投资者在揣摩监管当局市场调控意图后做出的操作策略调整所致。与经济基本面关系不大,这种短期投机也很难演变为人民币新一轮长期下跌。
-
市场复杂央妈强势,研究员变“研究猿”?
年初九成以上的研究报告认为人民币能跌穿7.0,甚至有的预测会破7.3,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仙儿”甚至预测人民币要到10,可实际情况是9月初人民币一度逼近6.40,这简直是将研究员打脸打成了研究“猿”。
-
人民币升值太猛,央行踩了一脚刹车
中国外汇储备从年初的3万亿以下重回3万亿以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重回6.5的高位,这是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调整为0的直接原因。但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之猛却也在我的预料之外。美元下一步会继续这样衰弱下去吗?美元汇率波动对于中国金融市场有何影响?
-
人民币6.51屡试不破,是央妈拉了美元一把?
最近两天人民币玩的就是心跳:周二早盘触及6.5150后快速反弹,周三又出现大幅震荡。那么,这波行情究竟是央妈为防止6.50被太快击穿而出手拉了美元一把,还是投资者和企业的“见好就收”呢?
-
美元反弹 为什么人民币依然坚挺?
美元下挫时,在“参考一篮子货币”定价规则下,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很好理解,但为何美元反弹后人民币仍能维持强势呢?这是否是央行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推动?毕竟恰逢2015年那场堪称举世震惊的8.11汇改人民币“惊天一贬”两周年之际。
-
不惧美联储加息 人民币出海有点小躁动
年内两次美元加息的靴子安然落地,中国人民币汇率及股市继续波澜不惊。中国市场确实不惧美联储加息。然而,在美元强势格局暂告一段落,人民币贬值压力释放的情况下,外汇监管趋紧的政策是否到了适当调整的时候?
-
即使真用人民币结算沙特石油,也别炒作“替代美元”
美元的嚣张霸权,只是货币史的一个过渡阶段。人民币不可能取代美元,这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应当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政治目标。它不符合各方利益。世界货币体系终将趋于更加平衡,更加多元,而不是哪一家独大。
-
-
资讯 Information more
-
两大日资银行争抢熊猫债首发权 日媒:太在意中国市场
据《日本经济新闻》1月18日报道,日本两家大型银行——三菱东京UFJ银行和瑞穗银行1月16日分别在中国市场启动了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熊猫债)的发行。但究竟谁才是“首家”,双方争执不下。日媒称,这背后是两家银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在意。[全文]
-
中国去年11月减持美债126亿美元
美国财政部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11月份减持126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美国财政部当天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11月份的持债规模为1.1766万亿美元,比前一个月减持126亿美元。中国依然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全文]
-
德法同时公布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商务部网站1月17日消息,法国和德国央行几乎同时向外公布了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的消息。 法国知名财经报纸《回声报》1月16日报道称,法国央行向外界部分公布了其外汇储备战略。该机构表示,仍将美元作为主要外汇储备货币,同时,也将外汇储备分散至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币种。同时,法国央行还表示,外汇储备的种类和金额会根据流动性、投资以及回报/风险比率等因素进行调整。然而,法国央行并未披露自何时开始引入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也未披露每种外币所占比例。[全文]
-
使用人民币能绕开“美元独裁”吗?英媒支招……
美国近期频频挥舞单边金融制裁“大棒”,继在去年年底制裁包括缅甸将军吴貌貌梭在内的13名外国人士后,又在今年1月突然扩大对伊朗的制裁。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约翰?迪扎德(John Dizard)认为这种制裁非常愚蠢,甚至会埋葬美元的国际主导货币地位。但同时,他又指出要对抗制裁并不那么容易,通过黄金、伪造票据等“传统”方法现在已经很困难了。他说,如今,人民币是美元之外的另一种选择,中国也有让人民币取代美元地位的雄心,但人民币现在的国际化进程“尚不能满足资本账户大规模使用人民币的需要”。[全文]
-
美联储如约加息,明年还有3次
虽然美国通胀仍疲软,但美联储逐步加息和缩表的计划没有被打乱,还提高了明年的GDP增速预期,对失业率也更为乐观。[全文]
-
人民币升破6.0、美联储失控…你敢信吗?
丹麦盛宝银行(Saxo Bank)日前发布2018年“十大疯狂预测”(Outrageous Predictions):比特币崩跌至1000美元,腾讯再涨100%市值超苹果、美联储失去独立性、美股狂跌25%、日本货币政策失控、南非复兴……这些有可能出现、但概率并不算高(有的也就1%)的事件,在盛宝银行看来被严重低估,发生的概率可能达到10%甚至更高。[全文]
-
美联储按兵不动未加息,新主席明日公布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OMC)1日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1%至1.25%的水平不变,并暗示12月加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这一结果符合市场普遍预期。[全文]
-
俄媒:原油人民币结算正在崛起,但还面临这些挑战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贸易几乎完全是用美元进行的,即使买家和生产商不是美国人。以美元计价的石油贸易造成了全球对美元的巨大需求,这大大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和战略力量增长。但近年来,美元的地位似乎正在受到挑战。据今日俄罗斯(RT)当地时间10月29日报道,人民币正在推翻美元作为石油市场选择的货币,此举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全文]
-
甩开三大评级机构 中国顺利发行20亿美元债
据中国财政部,10月26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了20亿美元主权债券,获得十倍超额认购。5年期收益率为2.196%,较美财政部10月25日标债溢价13.8个基点。10年期债收益率为2.687%,较美国财政部8月10日标债溢价43.7个基点。[全文]
-
不理评级机构 中国发行美元主权债仍受追捧
中国财政部25日在香港发行20亿美元的美元计价债券。路透社消息说,这是中国13年来首次回归国际债券市场。这一债券发行将使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展示出其金融实力。在当天开放圈购后的一小时内,认购订单金额已超过100亿美元,为发行金额的五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行美元主权债不但是2004年来我国首次发行美元债券,而且没有做第三方评级。[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