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网评:加了精神鸦片的“丧茶”喝不得
关键字: 丧文化丧茶网络热词“碌碌无为红茶”“浪费生命绿茶”“前男友过得比我好果茶”……这份惊世骇俗的菜单,不是网上臆想,而是近期升为“网红”的“丧茶文化”。据报道,“丧茶”拓展的野路子已从网上蔓延至实体店,在西南多个地市当街露脸。
某丧茶菜单 图源网络
据人民网16日报道,什么是“丧文化”?提到这个网络热词,不少人可能是一头雾水,但是发在微信上的“马面人身”“悲伤蛙”“长腿咸鱼”等沮丧图像,大家其实并不陌生。这些似乎见怪不怪甚至有几分冷幽默的文化符号,一段时间以来在年轻网民中快速感染、加速扩散,有时代表个体无奈的情绪,更多凸显群体极端、消极、绝望的心态,很值得关切与讨论。
如果说“丧文化”只是小范围的调侃、个性化的设置,比如“葛优瘫”等也无伤大雅,可风气一旦蔓延开来便亟需警惕。往轻了说,“青春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为什么不能就在河边虚度呢?”年青一代的消沉、困惑与迷茫不利于个人成长,不利于家庭和睦。往重了说,“咸鱼”和“皮皮虾”都可能被渲染、“异化”成吃人的蓝鲸,酿成死亡游戏、洗脑犯罪等不可挽回的人间悲剧。这绝非危言耸听。
追根溯源,种种“丧文化”的动画形象大多来自紧邻的岛国“丧剧”,还有当年欧美文学《麦田里的守望者》折射出的“迷惘一代”。而这种来自异域的“丧文化”已被证实与畸高不下的犯罪率、自杀率密切相关。这种“精神鸦片”在一时麻醉年轻人的同时,还一步步诱惑他们偏离正常生活与工作轨道,于日渐颓废中空耗岁月、沉沦没落,极少数则选择了极端惨烈的方式终结“丧”的无限痛楚。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爱无能酒馆”“没希望酸奶”及上街的“丧茶店”,更不要简单化把年轻人的“丧”视为自嘲、解压,而要清晰、冷静地琢磨背后的文化侵蚀。与“丧文化”发源地的文化与经济特质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没那么多怪力乱神,没那么多消极避世,现实中的民生、就业状况也要优越得多,社会环境与其完全不相容。我们今天借之成风化人的,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事业观,是“意映卿卿如晤……亦以天下人为念”的爱情观,是“欲买桂花同载酒”“莫愁前路无知己”的友谊观,是通达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是根植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与无尽财富。
当然,现实主义情怀从来不回避现实中的问题与矛盾,民族国家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往往同样是个人发展较劲时,无论房价、就业,还是升学、婚恋,人生可能真没有太多的“舒适带”,真的需要我们奋力拼搏、合力突围。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该有遁世逃避的心态,这正如论者言,“让此刻沉浸在丧的悲伤中是对当下最大的浪费,有时你觉得很糟的事情,其实不过是你的臆想”。在科幻名篇《三体》中,面对外族入侵的威慑,人类曾集体恐惧、无望,陷入“大低谷”时代停滞不前,最终还是现实主义占据了理性制高点,带领人类从近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光芒。
孩子是希望,孩子是明天,今天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数十年的价值观念、社会风尚。荡涤泛起的沉渣,清洁网络的空间,彻查工商审批的漏隙,严肃庄重地写下旧邦新命的文化自信,年青一代定能汲取古圣先贤卓越智慧,笑起来,站起来,勇敢起来,拒绝喝“丧茶”,自觉走正途,着力抒写我们这个新时代的自强不息。
(文/何雅苑)
- 原标题:人民网评:加了精神鸦片的“丧茶”喝不得
- 责任编辑:鲍涛
-
快讯最新闻 Hot
-
雪乡导游被指一天打四人 旅行社:游客问题,他怎么不打别人?
-
这波电梯壁咚让不少家长愤怒了…
-
喂派出所吗?救人的民警结婚了吗?
-
任天堂重新定义游戏,童年梦想要实现了……
-
央视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延期,刘国梁又躺枪了…
-
看完这部国产剧 再也没脸笑话印度神剧了
-
特朗普“假新闻”奖终于公布了
-
“严惩中国剽窃知识产权,罚款大到超乎想象”
-
“诶,谁砸我?”
-
这幅抽象派作品让人想起了中国男篮的“热血”时刻...
-
麦当劳改名内情:美方不让用原名,一气之下就…
-
有人寄7个橘子并不停催单,快递小哥看破一切并报警
-
舆论风波里 00后CEO拉黑了父亲
-
支持封杀PGOne就是网络暴民?你们就是对好人太坏,对坏人太好
-
这趟动车停车“等人” 知道原因后大家纷纷点赞
-
“中国仍然是好的学习者,但不是好的创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