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掠夺性”期刊已成全球性问题,对推进知识无益
关键字: 自然杂志掠夺性期刊很多行业在晋升评级的时候,都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只要花几千块钱,就能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论文,这对有需求的人来说,无疑是条捷径。像这些并不注重内容质量的期刊,被称为“掠夺性”期刊。它们无法提供科学应有的严谨和透明性,在业内广受批评。如今,它被《自然》杂志盯上了:“掠夺性”期刊已成全球性问题,对推进知识无益。
据科技日报9月7日报道,英国《自然》杂志9月6日发表评论文章进行深度分析称,在疑似“掠夺性”期刊上,逾一半论文的作者来自高收入国家,部分甚至来自知名机构,需采取更坚决的措施来对抗“掠夺性”期刊。
在世界各地,学术期刊里暗藏的商机都会使一些假冒正统的期刊浮现,其创办目的不是为了公开学术研究,而是营利,这种期刊被称为“掠夺性”期刊。“掠夺性”期刊出版商可能会以各种名义索讨各项费用,包括审议、校对、著作权的归属等都可能存在问题,受害者通常是那些急需发表文章的科研人员。
对这种向研究人员收费,又不进行质量审查就接受论文的行为,“掠夺性”出版商本身却拒不承认。鉴于此,加拿大渥太华医院及渥太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同29名共同作者,花费12个月的时间,分析了从200多种疑似“掠夺性”生物医学期刊上收集到的近2000篇论文,检查它们是否包含公认准则所要求的关键信息。虽然部分被归为“掠夺性”的期刊出版商表示他们会进行质量审查,但是评论文章的分析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完善的资料,证明这类论文报告质量不佳、索引不佳、可获取性下降。
与较早期研究相反的是,此次分析表明,57%的通讯作者来自富裕国家或地区,他们分布于几百家科研机构,其中来自印度的占27%,来自美国的占15%。
团队表示,这些发现表明,需要采取更坚决的措施来应对“掠夺性”期刊。他们建议研究机构和资助者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好的论文发表诚信培训,并且向疑似“掠夺性”期刊出版商和会议组织者发出明确警告。
文章作者总结称,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不符合伦理要求的,因为这类研究对推进知识无益。他们还批评了为了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论文而使用人类和动物实验的做法,因为无论是作者被骗,还是自发想要增加论文发表量,均代表了一种巨大的浪费。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 原标题:《自然》杂志发表深度分析文章称——“掠夺性”期刊已成全球性问题
- 责任编辑:奕含
-
快讯最新闻 Hot
-
雪乡导游被指一天打四人 旅行社:游客问题,他怎么不打别人?
-
这波电梯壁咚让不少家长愤怒了…
-
喂派出所吗?救人的民警结婚了吗?
-
任天堂重新定义游戏,童年梦想要实现了……
-
央视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延期,刘国梁又躺枪了…
-
看完这部国产剧 再也没脸笑话印度神剧了
-
特朗普“假新闻”奖终于公布了
-
“严惩中国剽窃知识产权,罚款大到超乎想象”
-
“诶,谁砸我?”
-
这幅抽象派作品让人想起了中国男篮的“热血”时刻...
-
麦当劳改名内情:美方不让用原名,一气之下就…
-
有人寄7个橘子并不停催单,快递小哥看破一切并报警
-
舆论风波里 00后CEO拉黑了父亲
-
支持封杀PGOne就是网络暴民?你们就是对好人太坏,对坏人太好
-
这趟动车停车“等人” 知道原因后大家纷纷点赞
-
“中国仍然是好的学习者,但不是好的创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