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握住马克龙伸过来的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前来北京访问。中国国家总理周恩来说:“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今天,法国总统马克龙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欧亚大陆,向着北京的方向,向着中华文明的方向,向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方向……[全文]
-
法国如何才能放弃对中国的“成见”?
我在法国时经常应邀参加法国的一些电视节目辩论,有时会被一些怀着深深成见的问题所惊倒。比如有一次主持人问我:“尽管中国人根本不知道退休是怎么回事,但我还是想知道,你怎么看法国的退休金制度?”于是,我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解释,中国人不但有退休金和养老金,而且有的并不低。[全文]
-
贫穷限制了我们对财团的想象力
在法国,财团已超越国家,它的资产已经达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首先它是世袭的,其次它是不透明的,财团里面你要去挖一些丑闻很困难,除非内部有人叛变出来,但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它在政府和国际机构里有无数代理人。[全文]
-
法国民众公投反对的草案,议会换花样通过了……
法国民主程序完善,但会出现各种荒谬现象。法国曾就《欧盟宪法草案》举行公投,没想到55%民众反对。精英们换个方式,重新签署简化版《尼斯条约》,议会投票通过。老百姓公投拒绝的草案,让选出的代表接纳通过了,这能反映大多数百姓的意愿吗?[全文]
-
恐怖主义与难民问题,是欧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有很多法国这样的人,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叙利亚、利比亚参加反对当地政府的战争。但这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青年,跟着法国政府到叙利亚去之后,参加的是IS。因为法国的穆斯林往往是逊尼派,而阿萨德政权是非逊尼派。[全文]
-
法国深陷2万亿债务泥淖,这条“忽悠法律”难辞其咎
今天法国之所以很难从危机中走出来,就是因为这条法律造成法国要不停地还债。金融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命脉的领域,与国际接轨一定要小心谨慎,有的结果可能是一条不归之路。其次,立法机构在投票的时候确确实实受了专家和媒体的影响。[全文]
-
法国财团:抱歉,有钱真的能为所欲为
财阀、政权和媒体三权分立的状态下,很难解决目前法国面临的危机,比如难民和非法移民。社会已经承受不了大批的难民进来,但是大财团欢迎非法移民和难民,因为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降低劳动成本,和中国等国家竞争。[全文]
-
“从宝马降到夏利”,还不是法国最坏的情况
法国有一说法train de vie,生活排场,比方说达到某种收入,就可以开宝马、去歌剧院、住五星宾馆。中国人很难体会,因为我们几十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宝马降到夏利的那种感觉,我们体会不到,但法国人体会深刻。[全文]
-
有摩托车开道,访法副国级代表也被抢了……
中国一位副国级领导访问法国,出行有摩托车开道。在准备回国往机场开时,由于堵车车队停下,居然有两辆摩托车冲过来,砸玻璃窗抢了包就走。假如欧洲某国副总统在中国被抢,是不是会成为全世界头条?但是我们不报,没有人知道。[全文]
-
时代周刊说“中国赢了”,但我们追求的是……
前总理让-彼埃尔·拉法兰曾在法国电视台一次有关中国的辩论中这样说过:“我年轻的时候,我的长辈告诫我要注意美国,因为这个国家将会影响和伴随我的一生;而今天我则对法国年轻一代说,你们要关注中国,因为中国将会影响和伴随你们的一生。”这是明显地认定,未来历史将从“美国世纪”走向“中国世纪”。[全文]
-
忆吴建民:捍卫中国利益的卫士
法国著名记者、欧洲一台电台台长让—彼埃尔·艾尔卡巴什曾对吴大使进行采访。当时,艾尔卡巴什提了一个极具挑衅性的问题,大致是说“为什么中国要在西藏执行文化殖民政策”。吴建民大使顿时严肃起来,他直截了当地表示,中国不仅没有在西藏执行所谓的“文化殖民”政策,相反,中国对西藏文化建设的贡献是历史上空前的。[全文]
-
当美国民众要求“民主之春”时,我想起张维为的“中国模式”
4月份美国最大的新闻其实不是总统大选,而是“民主之春”运动。数以千计的示威者从费城自由独立钟出发,游行前往两百多公里以外的首都华盛顿,最后聚集在白宫示威。运动持续二十多天,遭到美国当局的镇压,共有上千人被捕。美国主流媒体如CNN、纽约时报等对此或不置一词;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我问了问这一段时间来自法国的朋友们,很多人对此运动亦“完全不知情”。看来法国媒体也不认为这是值得上20点的晚间新闻的“新闻”……[全文]
-
“土豪”中国在致富路上迷失了?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这样定义“土豪”:“土”意味着土气和粗野,“豪”意味着奢华霸气。人人都想和他们成为朋友,却没人真喜欢他们。有人担心“土豪”一词会给中国带来负面影响。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土豪”一词因其带有讽刺、自嘲的意味,改变了中国人拘谨、刻板的僵化形象。[全文]
-
“你把西方说得那么坏,那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啊”
我曾经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法国某个社会现象颇有微辞。结果有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你能不能别再整天批评西方了?”我说的不是事实吗?他回答:“是事实也最好不要说了。你说来说去,把西方说得那么坏,那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啊?”我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西方竟然成了我们的希望。[全文]
-
巴黎恐袭:有一个法国人要承担责任
尽管法国媒体和政治家们经常说,恐怖主义攻击的不仅仅是法国平民,而且也是对法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攻击。但问题是近年来影响了法国执政者和广大民众的究竟是怎样的思潮和价值观、为何会使法国偏离戴高乐为这个独特的民族所制定的道路,跌入恐怖主义的陷阱之中,成为“伊斯兰国”攻击的首要对象?[全文]
-
瞧瞧英德,中法不要“蹉跎岁月”
中法之间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关系,还会大致沿着当前的路线继续前行。但关键显然已经不在于中法之间,而在于中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和德国之间关系的发展。正是由于中国与英、德之间关系发展飞快,以至于突出了法中之间似乎一直在“蹉跎岁月”的状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