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工匠年薪300多万是总经理4倍 李克强点赞
据中国政府网9月5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考察民营企业山西临汾华翔集团公司。考察期间,李克强获知该企业近30位大工匠的年薪超百万,最高一位年薪达300多万元,是企业总经理的4倍。他赞叹道,“你们如此重视工匠的作用,企业大有希望!”[全文]
-
他的电源变换器打破西方技术封锁:没有中国工人干不了的活
据央视网25日报道,冲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仅根据技术参数、外形尺寸和环境适应要求,设计出中国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电源变换器,确保了遨游太空的中国宇航员平安返回。10年间,张自飞完成了50多项电子器件的技术攻关项目,5项国家专利技术,助力“神舟”八、九、十、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和“嫦娥”三号卫星首次月球表面软着陆,实现了两大飞行器的完美之旅。[全文]
-
编钟调音师刘佑年:复活2000年前的华夏正音
如何让两千多年前的青铜编钟重新焕发生机?在武汉,有一群以编钟调音师刘佑年为代表的人兢兢业业工作,就是为了复活“华夏正音”。[全文]
-
我国第一代核燃料师:手势指挥修复燃料棒 分毫不差
被称作“国家名片”的核电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地方,有这么一个人,他和核燃料打了25年交道,全国一半以上核电机组的核燃料都由他来操作,他的团队是国内唯一能对破损核燃料进行水下修复的。今天的大国工匠我们来认识我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乔素凯。[全文]
-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4月,一艘崭新的中式三帆大木船“大张保”号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启航,这是香港仅存的中式大木船之一。“大张保”号下水彰显了中国悠久的海事历史,但似乎也见证着一种古老工艺的日渐消失。“大张保”号建造者、86岁老船匠说,这是他最后一艘木船作品。[全文]
-
贵金属精炼师:我国储量有限,每一滴提纯都不能浪费
在人类探索之路上,工匠是迈步的前驱,是操作的手指,是铺路的基石。器物有形,匠心无界。在喧嚣中,他们凭着一颗安于宁静、臻于极致的匠心,心传身授,创新超越。[全文]
-
12年了,中国高级技工占比仅5% 德国已50%
中国的高级技工缺口很大,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正值两会,不少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呼吁,当务之急要为大国培养更多“工匠”。[全文]
-
我国首个自主设计海上石油平台启程 出口英国
据央视2月25日报道,当日,由中远船务为英国DANA石油公司完整建造的第一座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FPSO)“希望6号”正式起航前往英国。从设计到采办、从建造到调试,每个环节均由中国企业自主完成,实现了大总包,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全文]
-
造飞机40年,他的手成了这样
手的主人叫周家有,今年59岁,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物流中心的一位下料工。所谓“下料”,是飞机零件制造的最前道,把金属原材料按制造大纲要求切割成不同规格的毛坯料,供给零件生产车间。[全文]
-
江南造船集团技师将每艘船施工周期缩短51天
1月20日,《解放军报》报道了江南造船集团首席技师陈志农,他将将每艘船施工周期缩短51天。[全文]
-
-
-
专访90后女焊子| 我也曾是被训哭的打工妹
因为家里情况不好,所以就为了父母一直坚持。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唯一鼓舞着我的信念就是,我爸在家,家里需要钱,家里要建新房,家里只有靠我自己支撑。因为我家只有我一个劳动力。最难熬的日子就是这个信念支撑我走过来。[全文]
-
工匠精神可没提倡“守得住清贫”
“工匠精神”一词在舆论场中常被过度解读。某些情况下,把本该理解为负面的事给解释成了正面;在另一些情况下,工匠精神掩盖不了、甚至还加重了大方向的失败。其实,工匠精神本来很简单,只要回归原意,就能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及如何去培养工匠精神。[全文]